正向表述的底層邏輯「認識雙標仔的自己」
我在工作上經常會遇到需要與別人溝通的場合,無論他們是一起工作的夥伴、顧問服務的客戶又或者是教學時給學員們的引導。
以我而言,經常有三種類型的對話穿插出現,這分別是:
- 討論我最欣賞對方所提供的某些表現或訊息
- 提供一些建議(或舉例)幫助對方理解、適應、連結,引發新的討論空間
- 評估某個工作是否達成期待或釐清標準
這些情境可能發生在專案進度溝通、需求訪談或是教學引導與解惑,甚至也可能發生在我與同事的一對一之間。
無論是何種溝通場景,我都盡量要求自己進入「正向表述」的狀態。
「正向表述」是一種狀態,而不僅僅是修辭技巧。
在理解「正向表述」時,我想要先介紹一個阻礙我們與他人形成良好對話空間的阻礙,這在行為經濟學上稱為「基本歸因謬誤」。
是這樣的,我們從人類老祖宗的時代開始,在我們的演化基因中,有一個很特別的行為根深蒂固的寫入在我們的腦子中,就是「社群」。
所謂「人以群分」,我們無時無刻遇見任何人,都會在腦中快速的預判,給對方貼上各種標籤,並且辨認這些標籤上的訊息,判斷彼此是否屬於相似的內團體。
我們會給予內團體的人比較寬容的標準,對外團體的人較嚴苛的審視。 所謂的你我他,是大腦天生就會自動判斷,你到底是「我群」還是「他群」。
也就是說,我們生來就是雙標仔,這件事情沒辦法用理智去控制,是內建在大腦裡自動化判斷的路徑。
如果今天溝通的對象,在大腦的預判中是「我群」,我們會降低很多標準,即使看到明顯的錯誤或問題,也會展現寬容的心態,認為對方不是故意的。
而面對「他群」,大腦會變得不耐煩,認為對方故意找麻煩,又或者用貶低的方式看待對方犯錯的行為,認為是能力不足所致。
這就是基本歸因謬誤,白話來說就是雙標仔,我們對不同群體的人給予極大差異的標準,這會妨礙我們在與人合作的過程達成順暢的溝通,也阻礙了你給予談話對象回饋的可能性。
因此在需求訪談時,你如果把老闆當做「他群」看待,自然會發生常見的「覺得老闆總是好大喜功不切實際」。
在推進專案目標時,你如果把進度落後的同事當做「他群」,就會發生「他是不是專業不足?自我管理能力不夠好?」的嚴苛評估。
所以說,要達成「正向表述」的第一要件,並不是如何修飾講話方式的表面技巧,而在於能不能找到一個觀點,將「你」變成「我們」。
在這邊會推導出一個有趣的原則。
如果想要與人溝通如何處理一個問題,為了確保雙方願意投入並且有安全感,不需浪費精力在勾心鬥角的潛規則上,我們必須先看見人,才能一起看見問題。
當我們彼此視為「我群」時,一起檢視問題,那是互相支持與合作。 當你是「他群」,而我來跟你檢視問題時,容易變成找戰犯以及推鍋。
因此在進入溝通流程給予對方回饋之前,我花費最多心力的地方在誘拐自己的大腦尋找眼前溝通的對象是「我群」的線索。
這樣我才能先看見人,然後與對方站在同一陣線,再一起看問題。
這是我對正向表述的理解。
訂閱免費電子報:
如果你希望獲得 Soking 的課程以及 UX 講座訊息,歡迎留下你的 Email,訂閱最新的 UX 活動通知:https://subscribe.soking.cc/
查看獸群之心的UX文章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