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訪談用戶跟訪談利害關係人不一樣?

--

最近我同時在教用戶研究的實戰營,也在週末開了一班需求訪談工作坊,跟我預想的很接近,大多數來學習需求訪談的朋友佔了八成是 PM。

雖然大家在工作坊上面都痛苦的承認,在這行當中,與其說需求溝通,還不如點通靈技能來得有用。

其中有學員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:「在用戶研究中我們也是要去觀察使用者的需求,明明使用者也是利害關係人,但是為什麼需求訪談跟使用者研究裡的使用者需求好像不一樣呢?」

這是一個很實務的好問題,我的論點是,其實本質上都一樣。

我在工作坊裡面會跟學員們討論需求的長相,它的公式元素中,需要去釐清「期待與現實的落差」,如此我們才能判斷此需求是否為真。

但是當你面對工作中的利害關係人時(例如你的主管或同事)你們討論需求的技巧,會跟你去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所使用的訪談技巧,將是完全不同的方式。

雖然都是了解需求,但是不能用同一套訪談方式來進行,這是怎麼一回事呢?

這就是今天我們想討論的主題了。

我先講結論:

- 與工作中的利害關係人進行需求訪談,你要具備上游思維,定義有效問題框架,確保你的工作交付是有價值的。

- 面對市場中的消費者進行用戶訪談,你要觀察用戶的心智模型,了解在他工作與生活中產生需求的情境,以及他所尋求的解決方案是何用途,確保你的產品或服務對使用者是有價值的。

前面「與工作中的利害關係人」溝通的這一塊,是 PM 最熟悉的情境,通常當過一陣子 PM 的人,因為會議繁重,講話總是非常銳利,又需要快速得出結論,因此沒什麼耐心探索情境,多半會直接跟訪談的對象討論:「所以你想要的東西是什麼?這樣子做可以嗎?打算什麼時候要?」

在工作中跟同事這樣討論需求似乎挺平常的,不就是工作嘛?

但用一樣的方法去跟消費者進行用戶訪談,差不多就變成一場災難了。

我在帶工作坊時,經常看見 PM 同學問:「如果我們產品加這個規格,你會想用嗎?」

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說過汽車業大老亨利福特講過的話? 「如果我問消費者想要什麼,他們只會跟我說更快的馬。」

產品應該具備什麼規格,從來不是直接從消費者口中問出來的,因為除非你把菜端到他面前,不然他不會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需求。

因此我們在針對消費者進行用戶研究的訪談時,需要了解的是情境,他們曾經因為什麼原因感受到痛苦,產生過什麼期待,並且採取過哪些行為,去處理問題。

了解用戶產生需求的情境,可以讓你針對「行為相似的目標族群」去總結歸納。

但如果你跟消費者問解決方案,反而會得到各種天花亂墜沒有仔細評估的構想,到時候你參考也不是,不參考那幹嘛做調查?

回到工作上的利害關係人,還記得上面講的消費者總是要看到菜端到面前,才會意識到自己的需求嗎?

很遺憾的是,我們在工作上面對的利害關係人,往往也是如此,他們經常點錯菜,並且總是要等到你把菜端上面前,才會意識到自己想要別的東西。

人類的腦袋不擅長抽象思考,不論是消費者,或是你的利害關係人,他們的表達都會產生認知偏誤。

但因為訪談目的不同,所以使用不同的訪談技巧。

你要跟利害關係人討論的是「有效的問題」,確保你所交付的工作成果是有價值的。

訪談的重點在於運用同理心,對齊目標。

當我們去尋找市場上的消費者進行用戶研究,要觀察的是他們在什麼情況下,如何決策的心智模型,確保我們的產品與服務有符合他們在特定情況下的期待。

訪談的重點在於具體情境下的行為,發揮你的好奇心,探索你本來不知道的事情。

希望今天這篇討論,可以協助你分類這兩種訪談的情境。 歡迎分享你的經驗給我唷!

訂閱免費電子報:

如果你希望獲得 Soking 的課程以及 UX 講座訊息,歡迎留下你的 Email,訂閱最新的 UX 活動通知:https://subscribe.soking.cc/

查看獸群之心的UX文章目錄

--

--

獸群之心 / Soking

身為 UX 講師,希望成為你 UX 路上的引導者。作為用戶體驗顧問,幫助你梳理顧客服務的旅程。工作聯絡:service@soking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