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雜談】需求訪談不是一場談判協商

最近在籌備新課程《需求訪談工作坊》,於是將想到的一些雜談記錄下來。

以前我當PM的時候,一直覺得需求訪談是一個談判協商的過程,但這個認知讓我痛苦不已,因為充滿矛盾與零和賽局,以及我總是想要當個好人。

這次整理教材的過程,我深度思考後,找到新的定義,改變我對需求訪談的看法。

需求訪談是一個「定義認知框架」的引導過程,我們是協調眾人的認知框架的引導者,而不是像批改作業一樣看到問題給出答案的作答機器人。

認知框架就是有色眼鏡,它會選擇性的制約我們的認知範圍,最後決定感知與思考的輸出結果。

認知框架會將「我們看見」、「做出什麼判斷」、「決定哪些行為」引導至特地方向,導出一定範圍內的結果。

所以對那些認為某件事情非做不可的人來說,一開始就不會去思考這件事情不能做的原因是什麼。

而從一開始就認為某些事情不能作的人,他們根本就看不出來為什麼非做不可。

這些就是我們在處理需求過程經常遇到的矛盾來源。

舉例來說,面對專案中的風險。

我們都知道需求方的背後往往還有好幾層,但對於風險的敏感度不同的人,可能就會做出不同的判讀。

例如你的窗口是菜鳥,他對於工作的看法很壓抑、戰戰兢兢的在面對專案,生怕自己在公司黑了,所以對於風險很畏懼。

但他背後的主管又資深又有靠山,根本不想刻意配合其他人,從一開始就不需要被討厭的勇氣,所以在專案裡面的風險對他來說就是搔癢。

俗話說鐵打的衙門,流水的官,上面總監換了,部門主管都還妥妥的。

然後更背後的總監新官上任需要三把火,他就要短期內可以端出來的菜來證明自己。

再更上面的大老闆根本是個風投思維的人,手上開了幾十個專案在丟骰子下注,他要知道的不是完美計畫,而是風險與收益。

這些人對需求的看法會一樣嗎?

這就是為什麼,我們不應該聽到「表面的」需求描述,對方給了聽起來像解決方案的觀點,我們就趕快端菜出去。

除非這是銀貨兩訖的固定規格品的產品買賣,才有這麼美好的事情。

一旦涉及依據需求方的想法提供服務的方式,我們都要謹慎面對需求方所講的「觀點」。

訂閱 Soking 舉辦的 UX 教學活動:

如果你希望獲得 Soking 的課程以及 UX 講座訊息,歡迎留下你的 Email,訂閱最新的 UX 活動通知:https://subscribe.soking.cc/

查看獸群之心的UX文章目錄

--

--

獸群之心 / Soking

身為 UX 講師,希望成為你 UX 路上的引導者。作為用戶體驗顧問,幫助你梳理顧客服務的旅程。工作聯絡:service@soking.cc